新闻中心顶部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会员新闻

中丝园:广东”三旧”改造的成功范例

新闻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7日   我要分享


中丝园:广东”三旧”改造的成功范例
2010-09-28

而立之年的深圳,在经历了奇迹般的“深圳速度”之后,城市空间不足、土地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凸显。要转变发展方式,可未来发展的载体在哪里?如何向已有的空间中再要资源,在已有的资源中再造空间,是深圳,也是整个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广东的“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政策,能否成为这个课题的破解之笔?

夏秋之交,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到南岭村调查研究。首先被深深吸引住眼光的,是南岭村利用旧厂房改造出来的中国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人们简称为“中丝园”。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转变增长方式与提升品牌形象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创意和科技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文化创意与社会、市场、市民生活融合的一条推新出彩的路子。

  “腾笼换鸟”要换来金丝鸟

三年前,中丝园的所在地还是南岭村的14栋旧厂房,加工普通的服装和玩具;2009年,这里成为文博会分会场;现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贵宾厅代表中国工艺形象的刺绣作品就出自这里。

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育彪告诉记者,南岭村是全国闻名的富裕村,在南岭村的致富路上,厂房出租曾经是最重要的一块。中丝园的前身,是村里的第一工业区,从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了,经营了20多年。2006年正是鼎盛的时候,驻有四家企业,主要从事玩具、服装加工等行业,一年下来,村里可以收到700多万元的租金。

然而,在收获不菲的租金的同时,南岭村也在品尝着厂租经济带来的“涩”味,“租金虽然还可以,但劳资纠纷很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张育彪说。

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南岭村的时候寄语: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听了总书记的话后,我们就一直在想,怎么样再进一步,让南岭村有更大更好的发展呢?这种传统的厂租经济肯定不能长久,一定要变。”张育彪讲起了变化中的心路历程。那几年,为村里考察产业方向,他国内国外参观了不少地方,有一个发现,在很多发达城市里,原来破破旧旧的厂房,加入文化产业的因素后,不仅产业升级了,本身也成为一道新的城市景观。“这里就做文化产业了。”张育彪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

有决心就有行动,刚好,那四家企业的租约前后相差不多,南岭村以整体开发为基础,2007年把第一工业区空了出来。

淘汰那些低端产业,村里的意见是一致的,但腾出空间是不是搞文化产业,村里的分岐可就大了。有人算眼前的经济账,建议抓住旧改的政策,工改商,把这里搞成房地产项目。

开发房地产,搞商业,都是南岭村面临的选择。第一工业区占地近4万平方米,按照政策提高容积率后,建筑面积可达约十几万平方米,那就意味着十几亿的收入,这份诱惑有着强大的“磁场”,听到南岭村空出第一工业区要改造的消息,不断地有人找上门来,谈的就是地产、商业项目。

这当然是一条可选之路,而且风险不大,土地增值,获利优厚。

对于欠发展地区,特别是村民需要安置的旧改项目,这条思路比较适合,但对于南岭村而言,前期的积累已经有了,更重要的是长远的发展和模式的转变。这一点,张育彪几番思考后想得明明白白,他开始不断地跟村里人讲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前景:从经济账上直接算,商业、地产当然赚钱多,可那是一锤子买卖,对长远发展贡献不足。搞文化产业,虽然一时半刻没有经济上的成效,不怎么挣钱,但它带来的是整体环境与品质的提升,会让整个片区的品味、形象改善、升值,是子孙受益的长远大计。

“腾笼换鸟”就要换来金丝鸟,南岭村放眼找寻着。

  一个梦想带来的中丝园

2007年,就在南岭村空出厂房等待发展时机时,深圳庆鹏实业集团完成了一个大手笔:收购苏州刺绣研究所80%的股份。这家原本从事石油化工的企业2000年开始进军文化产业,苏绣,成为最重要的品牌支点。

2007年5月,庆鹏实业集团董事长郑桂泉选调苏绣珍品参展了第二届文博会,立刻引起轰动。龙岗区提出可以给予优惠政策,让它落户龙岗,并推荐了南岭村的旧改项目。南岭村人也在文博会上看到了庆鹏实业的珍品,等到了找寻已久的金丝鸟。

“在我们门前的大芬油画非常成功,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搞一个可以和大芬村媲美的项目。丝绸温和、柔美,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代表,也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这个产业主题是非常好的选择。”张育彪当时就很看好与庆鹏的合作。

丝绸是中国的传统行业,生丝年产量占全球的80%,但因总体未经充分开发,利润微薄,东部某集团外贸出口额达250亿元,可利润仅几千万。在与政府部门、南岭村的交流与碰撞中,郑桂泉的梦想也渐渐形成:搞一个以丝绸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中国丝绸产业深厚的历史,全方位展示丝绸锦缎制品及其衍生产品的产业链,形成中国优质丝绸产品和优秀丝绸企业的聚集地,打造中国丝绸产业的航母。

丝绸产业要振兴,政府要提升产业,南岭村要转型发展,不同的目标在郑桂泉的梦想中集合到了一起,经过考察调研,2007年8月30日,庆鹏实业以控股公司中国同源与南岭村在文化部由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见证签约,签定“中丝园”框架协议。

不过,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对于庆鹏实业来讲,投资文化产业初期不可能赢利,对于南岭村而言,工业区变身中丝园同样意味着收入的减少。所以双方在租约条件上经过了反复的磋商,几次都触及了双方的底线。

“我们空出厂房要搞文化产业的消息很多人都知道了,找我们的人也很多,开出的条件也比中丝园要高,但反复思考后,我们还是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产业亮点,要留住它。”张育彪说。

“我们起初想把这个项目放到别的地方,是龙岗区和南岭村的诚意打动了我们,还是决定留下来。”郑桂泉这样回忆。

2008年12月20日,中国同源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共同参股投资“南岭·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中国同源占股70%,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占股30%,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总投资1.58亿元。

  旧改铺出的“新丝绸之路”

中丝园的出世,可谓正当其时。

2008年2月,深圳出台了《鼓励三旧改造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若干措施》,2009年12月,《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的实施,再次以超越时代的速度推进旧城改造。

乘着政策的东风,中丝园的建设也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行——2009年2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短短98天完成一期工程,原旧厂房变成了带有苏式现代风格,集展览销售于一体的展馆,当年5月15日,对外开放成为第五届文博会的分会场。

日前,记者来到南岭村走进中丝园。

一进村口的上坡,中丝园便吸引了记者的视线,一群古朴、传统的建筑群:灰白色调、木制楼牌,竹栏亭台穿插其间,在旧村里分外夺目。这里有丝行、绸庄、锦苑、绣阁四个主营区,几乎汇集了中国知名的丝绸企业或品牌,如丝丽、凯喜雅、大染坊、香云纱、华泰丝绸、汉庭丝绸、绣都等,有“中国绸都”之称的四川南充,组织六合、卓尚、顺成等十多家知名企业集体进驻绸庄二楼,打造出1200平方米的南充丝绸馆。

中丝园的绣阁是中国丝绸文化染、织、绣体验展示中心,中国丝绸文化的精髓尽在其中,陈列着四大名绣、八大名锦等顶级奢华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惊叹其巧夺天工。明宪宗朱见深所画的《一团和气》,经过精心平绣,惟妙惟肖;粤绣《双面金龙鱼》用18K金线,鱼尾部分是把头发丝粗的丝线分成256根分层次绣上去的。无论是中国山水还是西方的油画,在中丝园都可以用绣品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丝行、绸庄、锦苑,丝绸文化的礼品、保健品、服装、衍生品,让记者感受到了丝绸立体开发的丰富内容。

记者采访时,也碰到了不少参观的游客,中丝园已经成为深圳文化旅游的精彩一站。在这里游客从蚕宝宝诞生开始,观赏吐丝、结茧、抽丝、缫丝、纺丝和织布等流程,一睹我国丝、锦、绣、绸的久远历史,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刺绣、扎染。

郑桂泉说,中丝园是集设计制作、科研创新、展示交易、旅游休闲、情趣购物、青少年素质教育、互动体验为一体的高档丝绸与刺绣制品及其延伸产品的产业平台,在全国目前还是独一无二的。开园以来,实现各项收入500万元。

中丝园的面世,很快得到了国家、省市和丝绸行业的热烈反响,已经成为深圳市文化产业基地,正在申报国家文化产业基地。

以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科技与创意的结合,实现与新的文明的接轨,与市场、社会及家庭生活的融合,中丝园开创了新的旧改模式,也开创了将中国丝绸文化与产品经济结合的展销模式。未来发展中,中丝园将在华南、西南、华北、东北等全国各地复制各具特色,各有亮点,各有侧重的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培育出一批具有高附加值的中国国际丝绸品牌,引导国内外的丝绸消费热潮,真正实现中国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的转变。

一条新的“丝绸之路”,正从深圳起步。

  打出转型发展的“组合拳”

据初步测算,到2012年,广东全省城中村改造投资将达1480亿元,“三旧”改造将增加1000多亿元投资和超过2000公顷建设用地。今年初的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要求各地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不仅政府要投入,还要创新开发模式和运营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进入。

南岭村的探索,正是这方面的典型。张育彪对记者说,丝绸文化是中国的国粹,是高档次的文化产业,可以弘扬中国文化,值得花时间精力来培育。南岭村要以它来带动整个村里60多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区改造升级。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曾把中丝园的产业升级方案写进全国两会提案,得到了高度重视。

对于南岭村而言,中丝园仅仅是发展棋局中的一步,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这里已经打出了“组合拳”。

南岭村原来有56家企业,其中工厂41家,17家是来料加工,其余24家是三资企业。近年来,南岭村把6家有发展前景的加工企业转为三资企业,帮助17家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日资企业兄弟公司是这个社区的龙头企业,2006年由来料加工企业升级转型为独资企业,仅去年一年的纳税额就达到8900多万元,看到南岭村产业环境的品质提升,公司把研发总部也放到了南岭村。

从2002年开始,南岭村开始发展物流业,目前已经建设了近10万平方米的物流园区。

南岭村的求水山酒店,是中国第一家社区建的五星级酒店,入住率超过60%,酒店大宴会厅天天爆满,预订已排到了明年,求水山公园一年接待参观量达70万人次。仅酒店旅游收入一年就增加了1320万。

去年,倒闭外迁的工厂空出了1.4万多平方米厂房,加上原来准备做房地产用途的近6万平方米旧厂房,南岭村不做房地产,而是建设了一个7万平方米的珠宝工业园。产业升级后,整体的租金收入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200万。

通过“三旧”改造,实现社区环境品质的不断提升,加上各种商业、生活配套日益完备,南岭村社区发展的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去年,南岭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2.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46%,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这个增长数字难能可贵。

在张育彪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村里中心区的改造方案,“我们是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来做的,中丝园的示范使我们对整个环境的观念变了,更加坚定了向旧改要空间、要资源的决心,没有高端产业,南岭村的未来就不会有活力。将来的南岭村,产业上要成为产研基地,环境上要像万象城。”

 

不感兴趣:0 爱看:0 +1

邮箱:SZchaoshang@163.com 粤ICP备20019142号-1

Copyright(C) 2024 changshang web 深圳市潮汕商会 版权所有

关闭